50000 +
Exhibition area
60000 +
Viewers
1200 +
Exhibitors
10 +
Forum

我国丙烯酸行业发展概况

丙烯酸英文名为Acrylic acid,按其纯度不同可分为酯化级丙烯酸、聚合级丙烯酸、高纯丙烯酸,不同纯度的丙烯酸其用途有一定差异。酯化级丙烯酸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甲酯、乙酯、丁酯、2-乙基己酯(即丙烯酸异辛酯)及其他多种丙烯酸酯类产品;聚合级丙烯酸主要用于生产聚合丙烯酸,共聚、均聚、多聚丙烯酸酯类产品;高纯丙烯酸是将酯化级丙烯酸精制提纯制得的,主要用于生产超高吸水性树脂(SAP)、水处理剂及助洗剂等。本文中的丙烯酸指酯化级丙烯酸



生产工艺

目前,主流的丙烯酸生产工艺是丙烯氧化法。丙烯氧化法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新(扩)建的工业生产装置采用丙烯两步氧化法的产能已占95%左右。丙烯两步氧化法是在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存在下,丙烯经空气氧化生成丙烯醛,再进一步催化氧化成丙烯酸,我国丙烯酸生产装置均采用丙烯两步氧化法。目前,世界工业生产中应用的丙烯两步氧化法技术主要有日本触媒、日本三菱油化和德国BASF等公司技术。


国内供需分析

我国丙烯酸及酯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未,北京东方化工厂从日本触媒化学公司引进了丙烯酸及其酯的成套装置,后经改扩建形成了8/8万吨/年丙烯酸及各种丙烯酸酯生产能力。20世纪90年代,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上海高桥石化丙烯酸厂(2003年更名为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分别从日本三菱油化(现归三菱化学)引进丙烯酸及其酯技术及生产装置,采用丙烯二步氧化工艺分别建成了2.7/3万吨/年、3/3.5万吨/年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生产装置。2005年以后,我国丙烯酸行业发展迅速,产能迅速增加。
2022年,我国丙烯酸产能达到390万吨/年,产量297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为76.2%。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泰兴市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台塑丙烯酸酯(宁波)有限公司、上海华谊丙烯酸是我国前六大丙烯酸生产企业,上述6家企业产能合计253万吨/年,占全国丙烯酸总产能的65%左右。此外,我国还有多家新建及扩产丙烯酸项目,如万华化学在山东烟台及福建福州的PDH及下游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古雷石化、恒力石化等项目均布局建设丙烯酸及酯。预计到2027年我国丙烯酸产能将达到520万吨/年,产量约350万吨;2022~2027年产能和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3.3%
2022年,我国丙烯酸表观消费量为287.7万吨,具体消费结构为:丙烯酸酯占58.0%SAP27.0%,减水剂占10%,其他消费领域合计占比为5%。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育儿观念的转变,预计未来几年SAP需求量将快速增长,丙烯酸酯、水性涂料和胶黏剂对丙烯酸需求也将保持较快增速。预计2027年,我国丙烯酸表观需求量约达到327万吨,2022~2027表观需求量年均增长率为2.6%
2022年我国丙烯酸生产企业见表1
图片


国内价格分析

2018年初,我国丙烯酸价格为7600/吨,此后呈震荡上扬趋势,至当年11月价格达到最高点10200/吨,此后价格逐步下探,全年均价为8360/吨。2019~2020年,我国丙烯酸价格呈震荡下行态势,两年均价分别为7500/吨及7070/吨。2021年,我国丙烯酸价格一路攀升,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外下游市场对丙烯酸的需求量回升,以及国外部分丙烯酸生产厂商的主要装置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停车,需求量采购面转移至中国,2021年全年均价为12040/吨。2022年初价格小幅上扬,2月中旬价格达到最高点15800/吨后不断下降,年底价格降至6550/吨,全年均价为12450/吨。
丙烯酸价格主要受丙烯价格影响,间接受原油价格影响。鉴于目前开工率较低,未来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预计未来几年丙烯酸价格仍将处于6000~10000/吨之间。2018~2022年我国丙烯酸价格走势见图1
图片


结语

丙烯酸是目前丙烯下游产品中较有发展前景、附加值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产品,多年来丙烯酸市场需求增长快,下游用途广泛,发展潜力大,2017~2022年我国丙烯酸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6.5%从区域来看,我国丙烯酸产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产业政策看,丙烯酸是我国鼓励发展的水性涂料、油墨、胶黏剂、高吸水树脂、高端丙烯酸丁酯和高端丙烯酸辛酯等产品的重要原料从市场角度来看,预计未来5年,我国涂料、胶黏剂、高吸水树脂、通用及特种丙烯酸酯等下游产品仍然具备较强的市场预期,丙烯酸下游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丙烯酸酯橡胶等高端新材料产品也将稳步发展,因此丙烯酸仍将具有不错的市场空间。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为使产业链价值最大化,向丙烯酸下游新材料及专用化学品产业延伸,有利于形成上下一体化发展格局,带动下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


Consultation mode

400-865-9288